打開搜索引擎,輸入利通區馬蓮渠鄉,點入介紹詞條,“牛羔羔、草腰腰、老板多如猴毛毛”這樣形象的比喻便映入眼簾。馬蓮渠鄉的養殖歷史由來已久,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馬蓮渠鄉便有“人均一頭牛”的美譽,老一輩兒的人靠著日積月累的觀察和琢磨,硬是總結了一套養牛的土經驗和土辦法,就這樣靠著一輩輩的言傳身教,馬蓮渠鄉的養殖傳統和豐富的養殖經驗延續至今。

2020年初,馬蓮渠鄉漢北堡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憑借該村深厚的養殖基礎,成立了優勢互補的眾犇互助式養殖志愿服務隊,村里的黨員、致富帶頭人、養殖大戶、獸醫都自發參與了進來,昨日的“鄰里互助情”升級成為了今日的“志愿者之愛”,這份兒不是親人勝親人的情感便更顯珍貴。
眾犇——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眾犇,顧名思義,就是一群人和一群牛的“不解之緣”,擁有970戶、3157人的漢北堡村從事肉牛育肥的就高達340戶、1200多人,全村肉牛存欄量6000余頭,每年購入賣出的牛犢、成牛更是多達10000多頭,其中販養能力突出的養殖戶還有個別致的新名字——養牛經紀人,養殖經驗豐富、思路清晰、思維靈活、為人熱心、能言善道是他們的典型特點,捕捉市場風向、第一時間發布牛市買賣信息、雙向對接、溝通協調、從中說和,極大地解決了漢北堡村養殖戶市場信息閉塞、少言寡語、不善交易的問題。
互助——因勢利導團結友愛。“眾人拾柴火焰高”,漢北堡村互助友愛這一良好民風代代相傳,過去道路不便,科技不夠發達,養殖戶們誰家的牛生了病、母牛生犢,都是鄰里間互相幫助、施以援手共同渡過難關,隨著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鄉村道路日益通達、科學技術日漸普及便利,漢北堡村養殖戶們的養牛方式也更加現代和科學。從品種選擇、科學喂養、培育技術到飼養管理、疾病防治,眾犇互助式養殖志愿服務隊主動承擔起了村民科學養殖的領路人,微信群里發布科普信息、敦促群眾按時防疫、不定期的走進牛區主動問診,主動把服務送上門,眾犇互助式志愿服務隊的志愿服務活動成了養殖戶們交口稱贊的一樁樂事。
截止目前,馬蓮渠鄉奶牛存欄4400余頭,肉牛飼養30000余頭,每頭牛凈利潤可達2800元以上。馬蓮渠鄉“產業+志愿服務”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模式,依據產業特色開展輔助式志愿服務活動,在使群眾增收致富的同時將互助友愛、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尚帶到群眾身邊,潛移默化、成風化俗,共建共享美麗宜居鄉村!(馬蓮渠鄉 馬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