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縣位于寧夏東部,歷史悠久、物產豐富,總體上可用“五大特點、三張名片、五大品牌”來概括。
五大特點:地理位置特殊。東鄰陜西定邊,南接甘肅環縣,北靠內蒙古鄂托克前旗,西連本區靈武、同心,屬陜、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帶,自古就是“西北門戶、關中要沖”,“靈夏肘腋、環慶襟喉”,為邊陲用武之地,系陜甘寧邊區要邑和西北商貿活動的旱碼頭。地域廣、人口少。全縣國土總面積8522.2平方公里,是寧夏面積最大的縣。全縣轄4鎮4鄉1個街道辦事處,101個村民委員會661個自然村, 9個社區,總人口17.2萬人,其中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4500余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7%。日照長、溫差大。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黃土丘陵區,中北部為鄂爾多斯緩坡丘陵區。常年干旱少雨,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280毫米左右,年蒸發量2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8.3℃,冬夏兩季氣候迥異,晝夜溫差可達20℃以上。歷史悠久。漢初設縣,名煦衍。公元553年改為鹽州,北宋時期為西夏國22州之一,1443年置花馬池營,1507年筑花馬池城,1913年置鹽池縣,隸朔方道。資源富集。全縣有可利用草原714萬畝,耕地133萬畝,是優質小雜糧集中產地。地下、地上資源富集,地下有石油、煤炭、天然氣“三大資源”和白云巖、石灰石、石膏“三小資源”,地上有土地、光熱、風能“三大資源”,其中石油預測總資源量2.5億噸(探明的4500萬噸),煤炭預計垂深2000以上資源儲量82.5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約8000億立方米(含煤層氣2000億立方米),石膏4.5億立方米,白云巖3.2億立方米,石灰石11億立方米,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300萬千瓦,年太陽總輻射在5740兆焦/平方米,發展新型工業有著廣闊的前景。
三張名片:人文鹽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多邊文化,既有秦漢時期的長城墩堠,又有近代革命的歷史遺跡;既有中原的農耕文化,又有塞外的游牧文化;既有陜北的信天游,又有寧夏的“花兒”、內蒙的草原文化。豪放、粗獷,憨厚、樸實,誠實、守信是鹽池人民的生動寫照。紅色鹽池。1936年6月21日西征紅軍右路軍十五軍團七十八師(韓先楚為師長,崔田民為政委)解放了鹽池縣城,是寧夏解放最早的一個縣,比全國解放早13年,是寧夏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誕生地,也是陜甘寧邊區的經濟中心、西北門戶、前哨陣地和干部培訓基地、后勤保障基地。生態鹽池。1978年被國家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重點縣,2002年率先在全區實行封山禁牧。經過多年的修復與治理,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30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蓋度、植被覆蓋率提高到了31%和68%,分別比五年前提高了11個和17個百分點,年揚沙天氣由54天降至15天,減少了70%,先后獲得全國防沙治沙示范縣、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五大品牌:“中國灘羊之鄉”。鹽池縣是全國灘羊集中產區和寧夏畜牧業生產重點縣,2003年被國務院特產委員會命名為“中國灘羊之鄉”,2010年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13年灘羊飼養量達到300.15萬只。“中國甘草之鄉”。境內分布的野生中藥材有130多種,甘草、苦豆草面積分別為235萬畝和300萬畝,所產甘草品質好、藥用價值高,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1995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甘草之鄉”,2009年成功注冊“鹽池甘草”產地證明商標,2011年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長城博物館”。境內有隋、明長城4道250余公里,綿延橫亙,氣勢恢弘,長城關、烽火臺、深溝高壘、八步戰臺等遺址雄踞邊塞。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隋長城在全國已不多見。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2010年11月,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2012年2月,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縣城建成區面積12.5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41%、37.9%和12.9平方米。同時,被中國特色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命名為“中國蕎麥之鄉”和“中國苦豆子之鄉”。
近年來,我縣按照區市黨委、政府“鹽池要當好寧南山區縣排頭兵”的要求,主動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突出做好新型工業、特色農業、生態建設三篇文章,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201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2.2億元,增長12.7%,位居全區第一;固定資產投資180.2億元,增長19.6%,位居全區第三、全市第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7億元,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73元,增長8.4%,位居全區第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33元,增長11.2%,位居全區第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達到88.8%,位居山區九縣之首、全區第四。2017年第一季度,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7億元,同比增長16.8%;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9.1億元,同比增長39.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6億元,增長9.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5815元和2656元,分別增長8.3%和11.8%。經濟運行延續2016年第四季度走勢,總體呈現出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實現了首季“開門紅”。
主管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委宣傳部 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文明辦
地址:吳忠市行政中心 吳忠市文明辦 郵編:751100 電話:0953-2039193
京ICP備1003144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 101201000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805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