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寺堡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國家“八七”和寧夏“雙百”扶貧攻堅計劃,為從根本上解決寧夏南部山區群眾脫貧致富而實施的扶貧揚黃灌溉工程主戰場,是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1999年開發建設,2009年設立吳忠市轄區。行政區域面積2767平方公里,轄2鎮3鄉(紅寺堡鎮、太陽山鎮、新莊集鄉、大河鄉、柳泉鄉)、1個街道辦事處(新民街道辦事處)、5個城鎮社區(羅山、鵬勝、創業、振興、東方社區)、63個行政村,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扶貧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歷經15年開發建設,累計開發整理水澆地60萬畝,異地搬遷安置寧南山區8縣移民23萬人,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2%以上,譜寫了“沙丘起高樓,荒漠變綠洲”的生態建設壯歌,從根本上解決了寧南山區貧困群眾溫飽問題,全區上下呈現出了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移民安居的良好局面。
201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97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5億元,全社會固定投資67億元,分別是2009年建區前的2.5倍、3.4倍和4.6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開發之初的不足500元增加到5836.6元。
歷史悠久。紅寺堡境內鐵莊遺址,經考證為新石器文化,見證上古先民拓荒墾殖之盛況。夏商時代,為雍州轄地,牧野千里,羌戎等游牧民族在此安居。秦漢時期,分屬北地郡、安定郡,部分關東移民遷徙至此。后為西夏王朝轄制腹地,多民族融合聚居。紅寺堡之名,見于有明,是明慶王就藩封地,為軍事要塞,有大小烽堠24處。慶王朱栴陵墓位于羅山東麓,地處今太陽山鎮周新以西,面積30多平方公里,陵區被稱作“寧夏明代博物館”,198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將其列為自治區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區位優越。紅寺堡地處東經105°43'45"-106°42'50",北緯37°28'08"-37°37'23",是承接寧夏東西南北的地理中心,北臨吳忠市利通區和青銅峽市、靈武市,南至同心縣,東至鹽池縣,西北與中寧縣接壤。北距首府銀川市127公里,南距固原市220公里,西距甘肅省蘭州市360公里。境內鹽中高速、福銀高速、定武高速3條高速公路和鹽興公路、黃同公路、滾新公路、恩紅公路4條縣道縱橫交錯,太中銀鐵路、滾紅高速公路和即將建設的紅桃高速、銀西高鐵穿境而過,城區東距銀川河東機場、西距中衛香山機場均不超過150公里,中部干旱帶交通樞紐型城市地位業已形成。
資源豐富。紅寺堡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常年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387毫米,為降水量的9倍。年平均氣溫8.7℃,日溫差13.7℃,全年>10℃積溫可達3200℃以上,全年日照時數2900~3550小時,是我國太陽能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風速2.9m/s~3.7m/s,大風日數25d,風光資源豐富。境內有豐富的煤炭、白云巖、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石油、煤層氣、銅礦、陶土等礦產資源。太陽山礦區煤炭資源儲量127億噸;白云巖儲量約18億噸;石灰石的遠景儲量約49億噸;石膏的探明儲量7994萬噸。
百業興旺。開發建設以來,紅寺堡狠抓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培育節水高效農業,累計發展釀酒葡萄11.6萬畝、設施農業7.45萬畝,黃牛養殖8萬頭,葡萄產業成為引領農業轉型的特色優勢主導產業,作為寧夏葡萄四大產區之一,已納入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長廊。依托境內豐富風光資源和國有未利用荒地,大力發展環保新型工業。老馬食品廠、科冕葡萄酒廠、瑞豐葡萄榨汁廠、蘆草井溝煤礦、羅花崖煤礦、卓德酒莊等重點工業項目快速推進;長山頭、魯家窯、嘉澤風電和寧夏發電集團50兆瓦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不斷壯大。商貿服務、信息中介、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和餐飲等服務業快速發展。一座移民新城崛起于亙古荒原,城市建成區面積15.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5萬人。
慈善興業。2011年以來,紅寺堡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建設“黃河善谷”的戰略部署,舉全區之力發展慈善產業,在全國率先開啟了從慈善“輸血”到產業“造血”的創新發展之路,建成全國首個慈善工業產業園——弘德工業園,構筑了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發展平臺。園區與滾紅、鹽中高速相連,緊靠火車站,遠期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為主。目前,園區10平方公里主干道基本建成,110千伏供電工程、380萬方蓄水池等基礎設施開工建設,產業聚集和項目承載能力有效增強,神華集團、中石化燕山分公司、中煙總公司、中石油寧夏石化公司、金風科技等大型企業相繼入駐園區。菊花臺陽光家園照料中心建成并正式投運,有效解決了菊花臺村重度殘疾人基本生活和康復需求。試點推行重度殘疾人福利津貼制度,切實解決殘疾人實際困難和生活保障問題。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主流媒體對紅寺堡發展慈善產業進行深度宣傳報道,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紅寺堡已成為慈善產業的發源地,“黃河善谷”的核心區。
景觀獨特。城區建成寧夏移民博物館,為寧夏第二大博物館,集中展示寧夏古今移民全過程,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國家紅色旅游線路和寧夏“黃河金岸”旅游圈一處獨特景觀。位于城區東南26公里處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羅山,群峰疊翠,風光秀麗,為寧夏第三座大山和中部干旱帶最大的水源涵養地,素有“荒漠翡翠”、“瀚海明珠”之美譽。羅山富含珍貴樹種的森林,近百種國家級、省級重點保護動植物的稀有而珍貴,具有極高的保護、觀賞和研究價值。茂林深處的云青寺,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歷史。羅山腳下的新莊集移民舊址、航空旅游基地、萬畝葡萄觀光園等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佳地。
主管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委宣傳部 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文明辦
地址:吳忠市行政中心 吳忠市文明辦 郵編:751100 電話:0953-2039193
京ICP備1003144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 101201000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8050176